您当前的位置:中国日用科技网资讯正文

癌症基因早筛螺旋上升的生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2-24 18:47:01  阅读:2149+ 作者:责任编辑NO。姜敏0568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放大灯”(ID:guokr233),作者 李拓;36氪经授权发布。

美东时间2019年11月21日,一家名为“泛生子基因”的精准医疗公司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了招股书;12月17日,另一家名为燃石医学的公司,也传出明年上市的消息。

如果顺利,精准医疗中概股将实现“两开花”。

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这两家中国公司都在投入重金研究“癌症基因早筛“技术。

但对大众而言,癌症基因早筛还是十分陌生的故事——它们的原理是什么?这些公司又有哪些烦恼?

全世界都在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癌症威胁,这可能是个不太好的消息。新的研究显示,在2007~2017年195个国家的95个癌症大类中,几乎所有国家的癌症发病率都在提升,超过四分之一的人都有患癌风险[1]。

最近引发人们关注的案例,当属33岁的首钢男篮队长吉喆因肺癌去世的消息。媒体报称,吉喆在确诊癌症时,已是肺癌中晚期——这是个有必要注意一下的细节。对多数癌种来说,“早发现、早治疗”,预后越乐观。

有数据为证:Cancer Statistics 2019指出,过去二十年,早期筛查和及时治疗使美国多种癌症死亡率直线下降[2]:

男性肺癌死亡率下降48%(1990~2016);女性肺癌死亡率下降23%(2002~2016);乳腺癌的死亡率下降40%(1989~2016);前列腺癌死亡率下降51%(1993~2016);直结肠癌死亡率下降53%(1970~2016)。

除了死亡率下降,早发现的治疗成本也较低。有癌症早筛从业者告诉放大灯团队(公众号ID:guokr233),以肝癌为例,发现得早,一个切除手术只要3万~5万元(包括后期护理费用),而中晚期肝癌支出大大提升,使用靶向药治疗的成本是约28万/年,一旦产生耐药性,需要重新寻找靶点并换药。

从患者体验和财力负担的角度来说,癌症诊疗“重心前移”是大势所趋,“早筛”显得越来越重要。

到目前为止,人们已开发或正试验多种可用于癌症早筛的技术,包括:

  • 钼靶摄片(用于乳腺癌)

  • 低剂量螺旋CT(LDCT)

  • B超

  • 核磁共振

  • 消化道内窥镜

  • 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即CTC)

  • 分子标志物

  • 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即ctDNA)

  • 粪便DNA(stDNA,用于结直肠癌筛查)

传统的早筛手段各有缺点。B超可谓简便廉价的筛查手段,灵敏度高的B超可以检测出直径1毫米的肿瘤,但它并不能应对所有癌种,且直径小于3厘米的肿瘤(例如肝癌)相对隐蔽,一般医生漏检可能性较大;增强CT虽不错,但副作用较大(碘对比剂可能引发过敏,糖尿病、肾功不佳者也不适用),且这些昂贵的设备也不是随处可得。

抽血检查看起来是个不错的选择,目前一些体检机构通过血液、尿液等样品,检查癌胚抗原等肿瘤标志物以判断是否患癌。不过,这些传统肿瘤标志物检测极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除了前列腺癌特异抗原(PSA)之外,权威的医学指南并不推荐用肿瘤标志物来筛查癌症。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