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小米手环升级进化到了小米手表,一字之差却让米粉足足等了5年。
2014年小米发布旗下首款小米手环标志着小米全面进入可穿戴设备领域,随后掀起了一轮智能可穿戴价格革命和流行浪潮。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小米手环慢慢的变成了了可穿戴设备的主力军,可观的销量、用户良好口碑无一不标志着它的成功。
从手环进化升级到手表,小米从一个战功赫赫的老将直接回到了“新手村”,同时还面临智能手表道路上的几只拦路虎:颜值最美的moto 360、体验自然的Apple Watch以及国内手表巨头的TicWatch。从一个新手的角度说,小米手表作为第一次尝试不失败就是成功,但是从大家对小米的期待上来说,应该颜值赛过moto 360,体验强过苹果表,但实际如何老编用几天的体验来说下。
开箱:千元产品该有的样子
作为小米的首款智能手表,笼罩在“手表外观的智能手机”光环下,同时被赋予“腕上的智能手机”概念、小米对小米手表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所以从包装开始就像一款数千元的数码产品。
长条状的硬纸壳包装盒,拿在手里有一定的分量。通体漆黑的色调透着一股子神秘感,这与米系白色调的包装盒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正面印有小米手表浮雕图案,产品名都直接省了。
背面则贴有一张详细的产品参数标签,能够正常的看到内置了高通处理器、全网通、内置小爱同学等几大特色功能。而整个小米手表包装拿在手里较有质感。
包装内部分为三层,第一层就直接能看到手表,与Apple Watch不同,小米手表的腕带与手表主体直接装配好,也就是说拿起来就能佩戴。
(说明书上的进网许可证)
往下是一张使用说明书,作为小米产品系的新物种,拥有独立的UI交互,所以老编还是强烈建议我们大家在上手之前认真看下这份说明书,对实际操作很有帮助。
最后则是充电套件,一个5V/1A的电源适配器,对于560mAh的电池容量来说充电功率不算小。
比较遗憾的是小米手表并没有搭载无线充电,而是采用了传统的磁吸式pogo pin 充电方式,但是老编发现底座与手表之间的吸力较大,能够轻松的提起手表或者底座。所以这两天的使用老编将充电底座用纳米胶粘在了床头柜上,方便随手就能提起手表。
手表:像或不像?喜欢就好
小米手表发布之后网络上最多的声音就是“像苹果表”,随后围绕这个点的负面声音闻风而至。当然我们每个人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但是回过头来想想我们并不是评论家,站在行业角度去分析往往是专家做的事,我们个体消费者其实就一个问题:喜不喜欢。回归到问题本身,不得不承认矩形表盘要比圆形表盘有诸多的优势,其一自然是更高的空间利用率,一款智能手表绝不是显示时间那么简单,需要处理更多的信息交互,如何提高空间利用率这在有效的屏幕上显得特别的重要,而目前的最优解显然是矩形屏幕;其二在阅读习惯和操作习惯上我们早已习惯矩形屏幕(手机、平板、电视灯众多数码产品),这让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十分自然,换成圆形屏幕一方面视觉上有所不适,更重要的是交互逻辑上没有矩形屏幕那般自然,同时要求我们花很长的时间去培养交互习惯。
小米手表正面是一个 1.78 英寸 AMOLED 屏幕,分辨率达到了368X448,PPi 为 326(日光下观看不受影响),也就是说是视网膜级别的视觉精细度。
屏幕四周采用的是四曲面玻璃,用手机上的行话说就是无边框设计,材质是康宁大猩猩3代玻璃,为了让屏幕看起来更加通透,小米还在手表上首次运用了悬浮屏幕。但是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小米手表的四边框并不等宽,下边框要稍微宽一点,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
边框材质为铝合金,厚度为12.28mm,相比44mm Apple Watch要厚约1.58mm,实际佩戴下几乎感受不到,反而是在重量上前一天到两天时间会明显感受到手腕上有异物感(老编不经常戴手表)。
边框右侧上方是表冠,毫无疑问在如此小屏幕上实现翻页等功能时表冠是最优解。在手感上和震动反馈上私域与努力了5年之久的Apple Watch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功能上能轻松实现返回、亮屏、进入应用抽屉、唤醒小爱同学等操作。
表冠按下是圆角矩形的电源键,长按实现开关机,短按用户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自定义,例如老编就直接设置为了快捷支付。而麦克风则被放在了表冠和电源键中间。
右侧边框这集成了扬声器和一个透气孔,扬声器的音量较大,满足日常的使用还是没问题的。
手表背面则是具有绝缘特性的陶瓷材质,中心位置则有一块凸起,内置了心率传感器和充电触点。由于陶瓷本身的材质决定了,小米手表刚戴上会给人一种透心凉的感受。
标准版小米手表采用的是氟橡胶材质腕带,可拆卸设计,表耳栓全长20mm,小米手表未发布之前曾有网友意外终于可以将小米的腕带用在Apple Watch身上,但显然这一期盼已经落空。
细心的小伙伴可以发现,其实小米将手表的表耳与表壳做了一体设计(为追求直线设计),但是为了实现让表耳与腕带不形成明显的割裂感,表耳尽管是金属材质但是表面做了漆黑涂层,视觉上与氟橡胶材质腕带混为一体。
硬件:安卓阵营最强
正如前文所说的一样,小米手表搭载的是高通骁龙处理器,具体而言应该是首发骁龙Wear3100 4G版处理器,采用分层式系统架构,集成四核A7处理器、并且具有超低功耗的协处理器,也是高通专为智能手表等穿戴设备研发的芯片。
存储组合上标配1GB+8GB,内置了560mAh电池,官方续航时间为36小时,实际使用一天下来还剩30-50%电量。同行是内置了线性马达、NFC、A+G传感器、HRM心率传感器、地磁传感器、光线传感器、气压计和OTS光学位移检测计,内置MIUI For Watch操作系统,游泳防水等级,屏幕方面上文已经有所描述就不在赘述。
UI交互:MIUI for Watch
与国内其他智能手表不同,小米手表搭载的是MIUI for Watch系统,本质上还是谷歌wear OS,两者的关系就像MIUI与安卓,这就决定了小米手表系统具有极大的开放性,这一点与“腕上的智能手机”的概念相吻合。
在交互逻辑上,可以说小米手表无所不用其极,几乎任何手势都运用上了,例如下滑消息通知、上滑控制面板、右滑负一屏,左滑切换小工具,长按屏幕进入表盘切换,这些在说明书和实际上手后都能搞明白。
为了更易于单手操作,小米手表还有一项“手腕手势”功能(默认是关闭状态,需手动开启),开启后就可以通过手腕的左右转动实现上滑和下滑操作,在任何界面连续左右转动手腕即可回到主页。
两次快速向外转动手腕即可进入应用抽屉,重复上述操作即可回到主页。
连接:双APP操控
要想实现手表与安卓手机正常连接需要在手机端下载两款APP:Wear OS by Google和小米穿戴,之所以要如此操作实在无奈,也算是Wear OS系统手表的通病,目前这也是唯一解。连接后不管是Wear OS by Google还是小米穿戴均可以对手表进行设置,但是两个APP在功能设置上是有重叠度的,并且功能丰富性上相辅相成。
看到双APP大家可能就会担心自己不会操作,其实首次下载和连接都可谓是傻瓜式,按照指引一步步来即可,而平时使用很少用到手机端APP,除非进行一些特色设置,而两款APP的界面都很简单,上手门槛极低、不用过分担心。
表盘:开放表盘市场
作为一款智能手表,表盘市场似乎是标配,小米手表也不例外,内置了各式各样的表盘更大家选择。内置当中有一款“相册表盘”,用户能够准确的通过自己的喜爱自定义照片成为表盘背景,宠妻达人就可以时刻将自己老婆的照片放在手腕上了。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时间信息为白色字体,所以照片主体不宜全面白色以免影响查看时间信息。
在表盘选择上小米再一次发挥了其开放性的思想,除了小米内置的表盘外,我们还可以在小米手表上下载多款第三方表盘APP来丰富自己的表盘选择。
应用商店:支持第三方应用
拥有自己独立的应用商店应该算得上是小米手表最大的特色之一了。目前已经有短信、电话、微信、喜马拉雅、QQ 音乐、Keep 等热门应用,手表预装的是30多款,但是在应用商店里还可以下载更多的应用,初步计算有40多款,并且小米会持续的去做适配和邀请相关应用厂商进行适配。
例如在手表上可以直接回复微信消息,可以回复表情、语音消息和文字,设置可以直接进行付款操作,但目前手表暂不支持“手势密码”,支付宝则可以直接进行支付和收钱,还有很多其它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手表中的这些APP我们可以暂时性的替代智能手机,而这也正是智能手表的真谛与手环的区别。
但是现实也很骨感,目前小米手表上的多数第三方APP其实还不能完全独立脱离手机,例如KeeP,其实整个运动画面和声音依旧停留在手机上,而手表界面则是心率监测等信息。毕竟小米手表才刚刚发布,相信随着时间的延长类似这样的问题会慢慢改善。
联网:WiFi、蓝牙、全网通
在联网上,小米手表支持蓝牙4.2,小米手表与手机直接的通讯就是依靠蓝牙连接,也可以外接蓝牙耳机,同时小米手表还可以独立连接WiFi实现网络连接。
而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小米手表支持全网通(eSIM一号双终端/独立号码),这也就意味着部分用户都能够在不换号的前提下直接将手机号码复制在手表上,当然也可以再开一个小号给手表使用。
不过目前三大运营商在支持力度上似乎没有全面放开,例如支持地区目前仅开放了北上广深、杭州、武汉、成都等一二线城市,而且电信的eSIM功能还处于关闭状态,看来还需要一段时间。
米家:智能家居控制终端
小米除了是国产手机品牌,其另一张名片则是拥有国内最完善的智能家居生态,而这自然也成就了小米手表最大优势,不仅内置了小爱,还将整个米家功能移植到了手表上。
在手表上我们大家可以直接看到对应米家账号下的智能家居设备,部分设备被隐藏,例如米家APP里老编家中显示有39个设备,但是在小米手表上显示为24台设备,其中三台小爱同学自然被隐藏,还有一些开关、传感器等没有显示。
在小米手表上我们大家可以查看对应设备的状态和直接操控,例如开启台灯和设置对应的状态,开启空调等,同样还是有一些设备没法操控,小米需要时间去设备。
除了查看设备和具体操作相关设备外,其实我们在米家APP中设置的相关智能操作也会直接同步在小米手表上,点击即可实现对应的功能,当然直接让小米手表上的小爱同学也能够直接进行操作。
可以看得出,小米智能家居生态既是小米的核心优势,也将全面开启小米手表的另一使用场景,将整个智能家居搬到手腕上,围绕这一点未来可能会开发出更多的玩法。
总结:合格的参赛选手
小米手表作为手环的进化产品,除了以上老编所说的这些,小米手环上的运动模式、NFC等功能全部集成在小米手表上,这里就不在一一说明了。
毫无疑问,小米作为智能手表的初入局者,从智能手表自身出发小米是一位合格的参赛选手,智能手表与智能手环的区别在小米手表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并非加大版的手环,同时成功的将谷歌wearOS带入国内。小米手表再结合自家的优势,智能家居给手表赋能。
而在细节上,小米手表的优化空间还很大,例如需要尽快解决的全网通区域限制、更丰富的应用和应用自身更加完善的功能等等,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但好在小米才刚入局,时间十分充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