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日用科技网资讯正文

共享单车停放管理混乱 滴滴高管空降ofo开启治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7-09-08 19:05:40  阅读:6828+ 来源:新浪科技 作者:孔燕松

  处于行业缠斗中的ofo,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滴滴系子公司。

  7月26日,滴滴公司内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确认,原滴滴高级副总裁付强正式加盟ofo出任执行总裁,直接向ofo创始人戴威汇报。据悉,付强先后担任滴滴代驾事业部、租车事业部及专车事业部负责人,后升任滴滴品质出行事业群负责人。除他以外,滴滴开放平台负责人南山和滴滴财务总监柳森森也加入ofo,分管市场与财务。

  对于三人加盟后的动作,ofo相关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并未透露更多。不过,滴滴与ofo之间的紧密关系有目共睹。不管是ofo在月初完成的7亿美金E轮融资,还是此前B+轮以上的融资,滴滴均参与其中。ofo投资方金沙江创投、阿里巴巴、蚂蚁金服也与滴滴颇有渊源。目前,滴滴已经成为ofo最大的机构股东,占股超过30%。

  一名不愿具名的投行人士表示,ofo团队过于年轻且经验不足。滴滴高管的加盟,或许能提供更多的经验,以帮助它与摩拜竞争。

  但是,空降高管与原管理层团队仍然面临磨合问题。对于滴滴来说,在新政的约束下,则需要向资本市场讲述更新的共享经济故事。

  滴滴寻求突破

  2016年,网约车行业受到监管政策的制约,也影响到了滴滴出行平台的司机数和车辆数,滴滴估值因此蒸发20%。

  不过,滴滴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这个行业需求仍然巨大。该平台每天产生约2000万订单,1700多万司机在滴滴平台上获取收入。

  由于对从业司机的本地户籍要求,以及运营车辆需要本地车牌的要求,使得司机数量锐减。一名赵姓司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仅一些外地同行回去了,订单量也变少了。“有时候滴滴会给我们派单,三四公里的距离也硬着头皮去接单。不然的话,就会被扣掉积分。”

  对于目前的现状,滴滴CEO柳青在达沃斯论坛上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可能更多的还是想让大家都去坐地铁和公交,这样路上就不堵了,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但是越开放的地方越好。因为我们每个个体有自己的需求,所以共享经济是中国现阶段要坚持下去的一条路,如果我们的政策制定者对理解共享经济,以一个包容和理解的心态会非常好。”

  按照她的规划,2017年滴滴仍旧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出行领域,所有的出行方式都将会被覆盖到,共享单车也会是方向之一。记者根据第三方软件企业信用查询显示,目前ofo董事会成员一共有八个席位,其中滴滴派驻的高管占据两席。

  为了打破制约,滴滴最近两年在ofo身上没少投入。除了几次参与资本的投资外,去年12月末,ofo联合滴滴推出红包活动,这是ofo被滴滴战略投资后双方首次进行大规模合作。而活动采取的红包策略,也正是滴滴在以往的各次大战中最常用的手段。此番三名高管空降ofo,更是引发了业界关于滴滴或将接管ofo的猜疑。

  滴滴公司一名运营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ofo公司此前从滴滴挖人的现象很常见,但是两家公司之间人员并不会轻易流动,“共享出行行业人才流动很正常,应该也是出于管理的需要。”

  资本竞赛持续

  CBNData提取ofo公司150条订单数据分析发现,84.1%的用户出行距离是在2公里之内。以上海为例,20%的订单起点或者终点是在地铁向外辐射1公里范围之内,解决了人们最后两公里的出行问题。

  截止到目前,ofo已经向市场投放了650万辆共享单车,日均订单量超过2500万,其竞争对手摩拜单车的投放量为1000万辆。虽然一定程度上为用户提供了便利,但随地停放的共享单车也造成了严重的停放问题,很多城市的公共空间都出现单车占道的现象。

  由于付强此前在滴滴担任品质出行事业群负责人,在加盟ofo小黄车后,或将对现在共享单车行业管理混乱的局面做出改变。“作为坚定的战略投资者,滴滴非常愿意为戴威这样的优秀创业者提供助力。未来滴滴将持续在资本、人才、技术及运营等方面为ofo提供全力支持。”滴滴公司在一份公开声明中表态。

  据《财经》报道,ofo小黄车将再获日本软银与滴滴的10亿美元资本注入。不过双方对此均表示不予评论。软银此前曾投资滴滴,并与滴滴在海外进行了多起投资,如果投资ofo小黄车,也并不意外。

  反观摩拜在腾讯的支持下,发展也极为神速。刚刚过去的6月,摩拜高调宣布获得超过6亿美元融资。可以预见的是,两家巨头之间的资本竞赛还将持续。在ofo骑行免费后,摩拜近日也频繁向用户发放免费骑行卡。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无论融资规模还是投资方重量级别来看,共享单车的竞争愈来愈向头部企业靠拢,而伴随悟空单车、3Vbike的陆续倒闭,共享单车入局窗口也在关闭,留给其它品牌的机会已经很少,“两大巨头背后的资本方,肯定不会坐视烧钱太久。当务之急,还是需要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加大精细化运营是必然之路。”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